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第二部分 抗日反蒋斗争时期的保定军校生

第一单元 血战“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一段路轨,诬称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开始炮轰沈阳城,调兵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等处。中国驻军虽有反击,但在“不抵抗”政策的影响下,日军一夜之间,轻易地占领了沈阳。随后,日军分路进攻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各地。1932年1月初,日军占领锦州,蒋介石命令几十万东北军无抵抗地退入山海关内,只有部分爱国将士留在东北,在白山黑水之间进行游击战争。整个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奴役下的殖民地。

第二单元 宁都起义


        1931年12月,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边章吾领导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余人,在宁都举行起义。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前身,是冯玉祥所辖的西北军。1930年中原大战后,被蒋介石改编组成。蒋为了消灭异已,在1931年春,调二十六路军到江西“剿共”,7月间,进驻宁都。东北沦陷后,该军广大官兵对蒋介石的对外不抵抗、对内“剿共”和消灭异已的反动政策日益不满,在共产党秘密组织的领导下,第二十六路军总参谋长共产党员赵博生、联合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七十五旅参谋长边章吾,于12月14日,在宁都举行起义。起义后,部队开赴中央苏区,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编为红军第五军团。

第三单元 淞沪抗战与福建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又加紧准备侵占上海,作为进攻中国内地的基地。1932年1月28日夜间,日本侵略军从租界向闸北一带中国驻军进攻,蔡廷锴、蒋光鼐率领的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推动和支援下,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使日军死伤万余人。1933年5月国民党政府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后,在上海英勇抗战的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往福建进行“剿共”。由于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和十九路军广大官兵反对内战,要求抗日呼声的推动,1933年11月20日,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联合李济深、黄琪翔等反蒋势力,在福建发动反蒋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第四单元 长城抗战与察北抗战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后,为割断东北抗日部队与关内的联系,扩大并巩固伪满洲国的疆界,进而占领华北,决定由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日军四万余人和伪军三万余人,进攻热河、古北口以东的长城一线。1933年1月至5月,中国军队在热河、长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滦东等地奋力抗击侵华日军。
       1933年5月共产党员吉鸿昌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保定军校生张克侠、阮玄武、乔明礼分任同盟军干部学校副校长、第五军军长、第二军副军长。6月中旬,同盟军在张家口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同盟军的纲领和抗日的具体方案。随后,分三路向北抗击进犯察哈尔省的日、伪军,连续克复康保、宝昌、沽源等县。7月中旬收复多伦,同盟军声威大振。长城抗战和察北抗战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第五单元 西安事变 逼蒋抗日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西北军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停止“剿共”,与红军达成了停战协定,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介石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调集大批军队入陕,亲临西安督战,并以剥夺张、杨的兵权相威胁,压迫张、杨继续进击红军。张、杨迫不得已于12日清晨发动了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等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协助张、杨处理这一问题。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斗争,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7 保定军校纪念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东风东路585号  电话:0312-5056806
  冀ICP备16021563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保定  后台管理